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嘉祥大棚骨架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嘉祥大棚骨架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宋文帝北伐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,有以下几点:
一,北代战术不灵活。刘宋王朝偏安江南,无法建立强大的、进攻性的、高机动的骑兵队伍,主要是水军和步兵。而北伐完全是攻击性战斗,迂迴、穿插、分割、强攻、智取等军事行动,在这些方面,宋军毫无优势可言。宋文帝第一次北伐时,大队人马光是赶路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勉强占领了一些魏军主动撤退后留下的城池后,已经疲惫不堪,成为强弩之末了。待魏军以逸待劳开始反击,宋军便一触即溃。宋文帝还多疑,总是不放心武将独立带兵作战,每次大战,他都要亲自制定行军路线,主战场摆布,甚至攻击时间都要以旨意形式传达给将领,要求执行。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宋文帝却凭空瞎指挥,这样的战争,不失败才是笑话。
二,北伐时机不对。一是对手太强大。公元430年,宋文帝开始北伐,而这时他的对手——北魏太武拓跋焘,已经陆续攻灭北燕、北凉,讨平山胡,降鄯善,逐吐谷浑、灭夏国、破柔然,成为一代雄主,武功赫赫,军队士气高涨;其内部政治清明,民族矛盾、派系***大大缓解,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空前强大。正所谓上下一心,兵锋无敌。二是自身国力相对弱小。诚然,“元嘉之治”期间,文帝通过举人、劝农、兴农、招贤等措施,社会生产有所发展,经济有所繁荣。但刘宋毕竟偏安于江南一隅,仅仅拥有数州之地而已。比起北魏经济、军事都相对弱小。在这个时候进行北伐,实际上有点拿鸡蛋撞石头的意思。
三,用人不当,无人可用。从第一次北伐到第三次,统兵主帅、一路主将,除了当初的到彦之勉强算得上一将才外,其余,大都是左右幸臣、名过其实者或白面书生、眼高手低、莽撞武夫之辈,如徐湛之、王玄谟、张永等。其实,很多能征善战的大将、帅才大都死于非命,如檀道济,智勇双全,堪当大任,但因其功高震主,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密谋将其逮捕,办了个死罪。结果是自毁长城,等到胡马窥江之时,宋文帝悔之晚矣。这样的结果,导致了战争时无人可用,这也是导致宋文帝北伐失败主要原因之一。
好战必亡,忘战必危,我是团子,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,战争的角度来说,从来没有以弱击强能最终获得胜利的,宋文帝的三次北伐都是先胜后败,尤其是第二次北伐失败,留下元嘉草草,赢的仓惶北顾的嘲讽。
宋文帝北伐,是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为夺取河南失地,主动对北魏发动的一系列战争,共计有三次,分别于元嘉七年(430年)、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及元嘉二十九年(452年)。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下
首先是国力不足,尤其是军事实力差距更大。宋文帝是刘宋第二个皇帝,国力经过元嘉之治有一定的上升,但是南方地区当时开发程度低,经济比不过北方。而且缺乏骑兵,这对于要在河南广阔的平原地段主攻的一方非常不利。无异于以卵击石。
它的对手北魏朝这个时期正处于上升期,它是鲜卑族结合北方汉士族创建起来的,已经经营三世,所以有经济优势和骑兵优势。当时的北魏同时压制楼然,胡夏和刘宋,最终灭亡胡夏,赶跑楼然,一统北方。后世隋唐盛世就是从北魏的尸体上成长起来的。
第二点是宋文帝指挥失误,用人不当,军事人才匮乏,纵观宋文帝北伐的用将策略,他并不是以军事才能优劣为标准,而是以值不值得信任为标准,并且还喜欢遥控指挥前线将领的行动。刘宋建立时期的精兵强将这个时期都死的死,老的老了,20多年的和平时期哪能培育出什么军事人才。而且宋文帝为了维护自己统治,还杀了不少老将,有个著名成语叫做自毁长城,典故就出自这个时期,435年,宋文帝身患重病,久治不愈,而当时太子刘劭年幼,宋文帝担心大权旁落,于是果断赐死檀道济,檀道济被宋文帝抓捕后,脱帻投地,大声喝道:"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!"后面病好之后几无能够独挡一面的军事人才。
反观它的对手北魏,此刻消灭了北方割据的胡夏,拥有十几万骑兵。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。对比之下,强弱立判。
宋文帝和北魏太武帝这对cp,从谥号对比就可以看出二人的差别,文帝强于文治,武帝善于武功。不过结局都差不多,452年3月,四十五岁的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杀死,453年3月,四十七岁的宋文帝欲废掉太子刘劭,却先被太子刘劭***。真是一辈子冤家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嘉祥大棚骨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嘉祥大棚骨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bsfm.com/post/421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