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蔬菜大棚温度调节方法图解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蔬菜大棚温度调节方法图解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这个不能一概而论。因为各种蔬菜所需温度是有差异的。还有各种蔬菜在各个生长时期也是不同的。比如番茄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5~29度,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是20~25度。温度低于15度,不能开花或开花后授粉、受精不良,发生落花;低于10度,植株生长停止;零下1~2度致死。因此大棚蔬菜温度多少合适不能统一定论。
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,常伴有寒流大风降温天气,如果蔬菜大棚保温措施做不好,不仅会严重影响蔬菜大棚内作物的正常生长,还可能可发生冻害。在冬季可***取以下措施来加强蔬菜大棚保温:
一、做好温室大棚保温
1,***用“三棚四膜”保温覆盖法。这种方法是主要通过大棚+中棚+小棚+地膜的方法,提高蔬菜大棚内部温度,提高大棚内土壤温度,对植株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,能提高大棚内部夜间温度,有效克服冬季低温危害。
2,加盖覆盖材料。可使用旧棚膜作为保温覆盖材料,附在温室大棚后墙或山墙外侧,使用竹竿或势头压盖,能够提高墙体的保温蓄热效果。同时,可使用草帘等材料覆盖在保温棉被或草毡上,以增强夜间保温效果。
3,合理控制通风时间。冬季气温较低,为了保证温室大棚内较好的温度环境,应尽量控制通风时间。如早上应尽量晚点通风,下午早点覆盖。通风时间段尽量选在晴天午后温度最后时进行,防风时间以1-2个小时为宜。
4,突遇寒流或强冷空气。应该在温室大棚内使用电暖风炉或煤炉加温,防止温室大棚内植株冻害。使用点暖风炉应注意出风口不要朝向植株,防止热风加强叶片表面蒸腾,发生枯萎。使用煤炉应注意做好防火和通风措施,防止温室大棚内一氧化碳中毒和火灾。
1、增加覆盖物 夜间在大棚四周加草苫或玉米秸,比不加覆盖物提高棚温1℃-2℃,在原来的草苫上面加一层薄苫子,可使大棚内温度提高2℃-3℃。在原来的草苫上面再覆盖一层薄膜,增温效果更好。
2、大棚周围熏烟 寒流到来之前,在大棚周围点火熏烟,可防止大棚周围的热量向高空辐射,减少热量的散失。
3、经常打扫、擦洗棚膜 经常打扫和擦洗棚膜,把棚膜上面的灰尘、污物、积雪及时清除干净,以利增加光照,提高棚温。
4、覆盖地膜或支小拱棚 大棚内进行高垄栽培的,可在高垄上覆盖一层地膜,这样一般可提高地温2℃-3℃。平畦栽培的可支小拱棚提高地温。
5、设防寒沟 在棚外面南侧挖沟并填入乱草、马粪、秸秆等保温材料,防止地温向外散失,可提高大棚南部的地温。
大棚温度高,一定要注意通风把所有的放风口打来,再就是把大棚上搭上遮阴网,一早一晚的浇上的水,切记中午不要浇太多由其是不要存水,存水后水太热容易把种植的东西汤死,要少浇多浇
一是由于拱度不同,防风口的大小不一:春季风口的大小不能完全用某一个数据界定,因为温室的结构不同,降温的时间和速度也是不同的。拱度较大的大棚,因为棚面拱度适宜,热气流很容易沿大棚棚膜的上部排除,即使防风口较小,也能取得较好的防风效果。但是那些种植年限较长的低矮大棚,因为大棚拱度较小,碰面较平,棚内的热气流从放风口排除的速度就慢,棚内的温度就高,一般情况下,这样的大棚将顶部放风口开到40cm宽,才能与高度较高、拱度较大的大棚封口开到30cn的效果相同。
二是风向不同,棚室两侧防风口的大小也不一样:在刮偏西风时,大棚西侧的蔬菜因为有山墙的阻挡,棚内的热气排出相对要少,温度较高,在放风时就要把大棚西侧的放风口增大。而在刮偏东风时,则恰恰相反。在下午棚内温度降低时,如果是偏西风,则应该先将棚东侧的放风口关闭,而棚西侧的放风口还应留一点缝隙。而当刮南风或北风时,才可将大棚东西两侧的放风口敞开到大小一致。只有根据风向的不同,适当调整大棚两侧放风口的大小,才能确保棚内温度一致,促进蔬菜的同步生长。
三是要注意分次通风:早晨拉开棚一小时后,敞开封口3-5cm左右放小风,目的是将棚内湿气排出,同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,为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补充原料,等棚内气温上升到28℃以上时,再将放风口逐步打开,保持棚内温度不超过33℃即可。
四是由于春季大风多,放风口要注意防风:增加放风绳的密度,而且放风绳最好使用摩擦力较大的宽布条为好,这种布条在打活结固定棚膜时,摩擦力大,活结不容易被大风吹松。很多菜农图方便使用尼龙绳作为防风绳,因为摩擦力较小,菜农要适当增加尼龙放风绳的密度,并将其固定好,以防风口被风吹合。同时,菜农还要注意在大风天气时随时进行检查,防止放风绳松动,风口闭合。以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蔬菜大棚温度调节方法图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蔬菜大棚温度调节方法图解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bsfm.com/post/699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