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薄膜温室大棚优点和缺点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薄膜温室大棚优点和缺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优点
1. 调节光线透过率:大棚转光膜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线透过率,使得光照强度适合作物的生长需要。在夏季高温时,可以选择较低的透光率,避免过度照射和蒸发,保持较低的温度和湿度;在春秋季节,可以选择较高的透光率,增加光照和温度,促进作物生长和发育。
2. 保护作物:大棚转光膜可以防止雨雪、风沙和虫害等外界环境对作物的影响,保护作物免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害。
3. 节约能源:大棚转光膜可以在冬季减少能量流失,提高温室效率,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。
缺点
1. 价格高昂:大棚转光膜的价格相对较高,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购买和更换。
一、好处:
1、能把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转化成为产生热量的红光和橙色光,从而使大棚和日光温室中的温度比用普通塑料膜高3~5℃。
2、用转光膜,棚室中的黄瓜可早收3~4天,吃起来甜脆可口,增值10~20%;番茄可提前大约半个月成熟,同时糖和维生素的含量大大提高,增值20~40%;白菜增产35%;生菜增产40%;玫瑰花可提前一个月开放。用转光膜进行水稻育秧,稻苗色绿,苗全、苗齐、苗壮,而普通聚乙烯膜履盖下的稻苗相对稀疏,色淡。
3、转光膜有如此的神奇功能,主要是在普通聚乙烯膜中加入了转光母粒。这种转光母粒能吸收太阳光中80%的波长和在200~400纳米的紫外线,并将其转化为波长580~750纳米的红色光和橙色光,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。
二、不足
一、好处:
1、能把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转化成为产生热量的红光和橙色光,从而使大棚和日光温室中的温度比用普通塑料膜高3~5℃。
2、用散光膜,棚室中的黄瓜可早收3~4天,吃起来甜脆可口,增值10~20%;番茄可提前大约半个月成熟,同时糖和维生素的含量大大提高,增值20~40%;***增产35%;生菜增产40%;玫瑰花可提前一个月开放。
3、散光膜有如此的神奇功能,主要是在普通聚乙烯膜中加入了转光母粒。这种光母粒能吸收太阳光中80%的波长和在200~400纳米的紫外线,并将其转化为波长580~750纳米的红色光和橙色光,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。
二、不足
要看温室主要种什么作物。
你说的双层膜应该是指双层充气膜吧。就是双层膜,中间用气泵充气。
双层膜的优点:价格相对阳光板低廉;保温性能好。
缺点:造价比单层膜高;透光性较差;冬天使用不能断电(保证充气泵一直工作)。设计不合理的话,更易造成温室内部顶膜结露滴水。希望对您的帮助。
现在的塑料大棚一般是PE,PVC,EVA几种基本材料加添加剂制成,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塑料垃圾的污染,PVC材料的氯元素污染以及少量的添加剂污染。除塑料垃圾的污染外,其他危害很轻微。
塑料温室白天气温明显升高,夜间气温明显下降,夜间保温效果不明显,玻璃温室在白天和夜间的保温效果均优于塑料温室。玻璃温室的保温性能优于塑料温室。玻璃温室外形美观新颖,透光性好,保温性好。塑料温室经济实用,成本低。你可以根据生产和种植的需要来选择。
大棚黑防寒膜,也就是行业中的黑白膜,专业名称得利膜。它本身的材质厚度比较厚,一般在14丝。而且它并不时候种植大棚使用,因为它本身是不透明的,这严重违背了作物生长的基本特性。在说到它的保温特性来讲,应该也不会好到哪里的。只是相对比薄的薄膜好一些,也是非常有限的。
▲黑白膜大棚
在冬季寒冷的情况下,对于薄膜是否单层还是双层,或者是相对后一点来讲,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。尤其是夜间,温度会更低,而且还会伴有大风的情况下。这个薄膜的保温能力就显得微不足道,而关键性的保温还是要靠保温被和加温采暖设施。这才是解决冬季种植的关键性因素,一旦温度下架的厉害,就会导致大棚内的蔬菜发生冻害。
▲冬季种植的大棚
尤其是今年,天气的降温非常大,给北方的大棚蔬菜种植户没有一个准备的机会。很大种植户都因为天气骤降,造成一点的产量下降。而薄膜保温在冬季你想都不要想,尤其是蔬菜种植,一旦造成温室内的作物发生冻坏,恢复基本是不可能的。
▲温室***暖设施
总结:不管你从什么地方听说的,黑白膜的保温效果好,绝对是不科学的,轻易不要尝试,不然受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大棚蔬菜。而对于冬季蔬菜大棚来讲,需要做好的就两点:其一,加强大棚本身的保温措施,尤其是主要保温被是否良好。其二,准备好大棚的增温设备,尤其临时加温的设备,一定要准备好。这两点准备好,就算是冬季降温也不拍的。觉得可以保障冬季大棚的安全稳定生产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薄膜温室大棚优点和缺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薄膜温室大棚优点和缺点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bsfm.com/post/75412.html